蜘蛛如何过冬?
在北美,80%以上的蜘蛛都会冬眠,当然也有一些不冬眠的,比如园蛛和络新妇,但这两种都是蜘蛛中的“异类”,相对并不常见。 蜘蛛冬眠与昆虫不同,它们不会潜伏在树皮缝里或者石头下,而是结一个厚实的网当“房子”,整个冬天,就趴在“房子”里面,不吃不喝不动,体温逐渐下降,直到第2年春天才苏醒过来并繁殖后代。 那为什么很多蜘蛛会冬眠呢?这主要是因为在北美,气候寒冷,有很多时间超过1个月是没有阳光的,这对于猎物丰富、食量极大的蜘蛛来说,如果没有阳光,就无法合成其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,因此就会饿死;而如果在低温下继续捕猎,体内的热量就会大量损耗,也会冻死。 所以对于大部分北美蜘蛛来说,冬眠是一种“自救”行为[1]。
不过,虽然大部分的蜘蛛都冬眠,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会遭遇相同的结果,因为有些物种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存活下去——例如,有些个体会比较“懒”,在天气不太冷的时候,它们并不会立刻钻进“房子”里冬眠,而是在网附近到处爬行,找一些可以躲藏的地方,如一个落叶下面就可以让他们安然度过冬季。
还有一些蜘蛛会用“伪装术”来躲过冬天的寒冷,如它们身体表面的颜色会变得深暗,和周围的环境一致,即使有人类走到跟前也不会被发现。 在北美,有许多蜘蛛的“房子”并不是自己结的,而是“借用”其他动物的巢穴,如老鼠洞、鸟巢等,这些“借住”的洞穴一般都很隐蔽,而且里面原本就有厚厚的毛垫或羽毛,所以冬眠时的蜘蛛只要铺上一层织网,再在边缘咬破几个气孔,就能温暖地度过冬天了。
一、冬季不织网 变成了“懒虫”
冬天天冷了,虫子大量减少,甚至都躲起来了。蜘蛛在夏天和秋天的时候,积累了大量的脂肪,可以分解以补充能量。所以冬天对它们来说,只需要躲避在向阳、背风的角落里等来年的春天来临,所以冬天的蜘蛛大多都变成“懒虫”,躲在角落里不怎么动弹,也很少吃东西。
二、有的变成球球
有一些种类的狼蛛有特殊的过冬方式,夏末秋初,天气暖和的时候,母蛛带着小蛛宝宝在地面上活动觅食,当天气逐渐转冷,白天暖和,夜间冷了,它们就开始找个有枯草的背阴处,用爪子扒个浅坑,把身体埋进去,只把头露出来,像是在“打桩”。白天活动,夜间休息,不再出来。
当地面逐渐结冰了,天气真正的冷了,它们就扒一个直径5厘米,深近15厘米的洞,身体团成球状,头在球顶上,整个身体缩在土洞里。这样的洞,温度比较高,也不易被冻着,可以顺利过冬。第二年的5、6月份,天气暖和了,就开始在地面活动。
三、有的钻到泥土里
还有一种更特殊的螃蟹蛛,也是狼蛛的一种,每年的9~10月份,地面还有点温乎的时候,就开始找合适的有草根的泥土处,在离地面5厘米的深处,修筑直径5毫米、长3厘米的泥窝,在窝内产下几十粒小如小米粒的卵,再把自己团成球状,头冲下趴在窝里。这样的土窝,里面温度、湿度条件都比较好,很适合小蜘蛛孵化和幼蛛成长。第二年的5-6月份,土窝内已有很多小的幼蛛,小的还有米粒大,大的有绿豆大小,这时候它们就开始出来活动了。如果天气冷了,又回土窝内。
四、有的可以冻僵了“活”过来
冬天,有些蜘蛛可以从夏、秋积累的脂肪中分解能量,保持体内代谢水平,而不至于冻僵死亡;还有些蜘蛛可以耐冻,在比较冷的时候,可以冻僵了,“活”过来,也不至于冻死,所以这些蜘蛛都可以顺利地过冬。